4月22日下午14:00,生命科学学术沙龙第二十三期报告会在活动中心327召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奇慧研究员、刘宏伟研究员、张寿悦研究员作学术报告,为学院师生带来了该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分享。此次报告会由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顾宁教授主持。
王奇慧研究员课题组聚焦于呼吸道感染机制及抗体药物研发领域。报告重点介绍了研究团队通过解析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与受体结合域(RBD)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中和抗体的作用机制。最新研究发现,靶向病毒不同表位的中和抗体具有协同抑制效应,这一发现为SARS-CoV-2变异株的广谱抑制剂开发提供了重要策略。
刘宏伟研究员重点介绍了肠道菌群靶向调控技术在代谢性疾病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课题组聚焦微生物代谢产物化学生物学,系统研究了荷叶离褶伞多糖等益生元物质及二代益生菌在代谢性疾病中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通过特异性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可显著改善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病理特征,证明靶向调控肠道菌群微生态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潜力,为挖掘新型肠道益生菌,开发微生态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寿悦研究员分享了在CRISPR-Cas9系统和HYER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课题组将目光聚焦于解析长非编码RNA和蛋白质的分子进化关系。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CRISPR-Cas9系统,其与PcrIIC1蛋白的结合显著提高了DNA结合特异性和切割效率,同时提高了PAM序列的兼容性。最新研究还揭示,HYER核糖酶能特异性切割DNA,冷冻电镜分析更是呈现了HYER的高分辨率结构,为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开辟了新路径。
报告结束后,王奇慧研究员、刘宏伟研究员、张寿悦研究员分别就相关研究领域问题与在场师生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