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跟党走】生命学院本科生党支部联合17级团支部走访萧红故居主题活动

发布者:张勇发布时间:2018-11-23浏览次数:1569

(图/魏东东 付望骏  文/刘琳)11月11日上午,生命学院本科生党支部联合1728001、1728002团支部举办红色教育活动,走访萧红故居并参观萧红纪念馆。

清晨七点半同学们集合完毕出发前往呼兰区,历时一小时到达。正式开馆后同学们有序参观萧红故居,结合《呼兰河传》等作品,游览萧红的生活环境,感受文学和历史气氛。

 

同学们在萧红故居前合影

 

萧红故居中的纪念雕塑

 

随后同学们前往萧红纪念馆,通过全面的图像和文字资料了解萧红生平。本次团日活动意在让同学们认识萧红,感受历史中的哈尔滨社会环境,体会从闭塞到开放的社会转变。

 

萧红纪念馆留念

大家纷纷发表感言:

革命战争造就了萧红的写作才华,却也给她带来了悲苦短暂的一生;反观我们生在和平年代的人,却常常庸庸碌碌的幸福着。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怎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李天宇

拾一方跨越沧桑的记忆,觅一份忧患与颠沛的心酸。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二日,一个不羁的灵魂消逝了,香消在香江边的浅水弯。萧红走了,带着年仅三十一岁的一缕芳魂走了,走的是那样的凄婉、无奈。她死后,给世人留下了声声扼腕。历史的沟堑间也留下了几多沉重的叹息。在她不甘的遗愿面前,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太多深思。

——刘敬祥

在这样一个张家大户人家,萧红并没有放弃学业,而是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求学梦。萧红在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涉及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体。其中《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商市街》等堪称传世杰作。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萧红一样,为了自己梦想勇敢去闯。

——陈晓涵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她的故居不仅是将她养育长大的地方,也是她创作的源泉,她的一部部作品生动的为我们描述了民国时期的种种社会风貌,让我们可以能好的了解到当时的风土人情。

——付望骏

没有怨天给她不幸的家庭与人生,没有尤人对她的背叛与分离,萧红的一生都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无声地为人类的幸福奋斗。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只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如此,那我们便接过这半部“红楼”,继续为人类奋吧。

——胡安祺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是一个追求精神至上的人,她的文学才华毋庸置疑,我们应该向她多加学习,而她的坚强意志以及爱国精神,我们也应该尊重以及学习,为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李品健

参观萧红的故居让我感受到了这位民国女作家独特的人格魅力,她强烈的人道关怀与爱国主义精神,与此同时还有那个年代的动乱与纷争,对人性的毁灭与践踏。因此我们应该传承萧红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让历史悲剧不再发生、不再重演。

——王继野

“我将与蓝天碧水用处,留的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萧红的心态便呈现在你的面前。但如果以这种方式去了解她,那么你将会错过这位至死不甘的女性一生的“黄金时代”。“所有的不幸只因我是女人,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单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陈利谷

《呼兰河传》中的原生态地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黑土地上人们的生存状态,我通过参观萧红故居,了解了萧红童年和少年时代经历对其写作的影响,尤其是萧红在童年时代和祖父常来玩耍,乘凉的后花园,承载着萧红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李可冉

参观这次萧红故居,感触良多,一方面我们感受到在那动荡的年代,萧红以及其他进步青年抗争自身命运,抵抗外敌的艰难,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萧红祖父,鲁迅先生等人对她的关怀,这黑白岁月中的温情,令人动容。

——郭雪飞

看着萧家大院五间正房里陈列的萧红家人用过的古老物件与当地风俗习惯介绍,仿佛可以想象到代萧红快乐的童年时光。之后萧红命运多舛,她四处颠簸、几经婚变后在31岁那年戛然而止的生命。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萧红的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倪城

出生富贵,却怀着追寻理想之心;人生颠沛,未迷失自己人生的方向。萧红,一个理想追逐者,背井离乡,历经坎坷,写下《呼兰河传》、《生死场》等佳作流传后世。今有幸观其故居,晓其过往经历,深有感触,愿萧红的这种甘为理想主动寻求挑战、直面磨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亦能流传下去。

——林义琨